戴青松:小米电视3兼顾超薄和音效 分体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作者:知识 来源:热点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4-12-12 20:50:41 评论数:
  戴青松,戴青小米电视副总裁。松小视兼一个王川(小米联合创始人)在内部讲话时表示最难挖到的米电人。以下是顾超他对小米电视的自述,相信你看完之后会产生和雷锋网记者一样的薄和疑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音效可如果对垒双方都知己知彼,分体方案究竟谁能赢得这场战役?解决
 

  (小米电视副总裁戴青松)
 
  有些事情我说了,你还是戴青学不了。
 
  “这是松小视兼传统电视厂商的老底”
 
  来小米之前,我在创维做了10多年,米电所以传统电视厂商那一套我比谁都清楚。顾超
 
  正儿八经的薄和厂商都有一台“镇店之宝”,不求量,音效但求贵,分体方案做的是形象。同时,它们也会用最低端的元件堆砌出一台价格很低的电视,不求利润要姿态,为的是混淆视听。
 
  在两者之间,基本上每200~500块价差就会有一个型号。对应的差异有外壳材质、造型、广色域、3D、MEMC、CPU、内存大小、WiFi规格等等。这些是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太多的变量总能让消费者犯迷糊,很可能就在权衡之后选择某款中间价位的电视。“巧合”的是这个价位的毛利最高。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电视机)
 
  这笔账该怎么算?可以负责任的说,传统厂商每年的SKU大概是50~200,而其中只有10%的产品线能够实现盈利。换句话说,就是10%产生的利润必须填平90%挖下的坑。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进驻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卖场是得交钱的,不低于售价的22%。Marketing也需要钱,不低于10%。所以对传统厂商来说,如果毛利少于32%的话,它们肯定赔本。为了实现整体高于32%的毛利,那10%的畅销机型的毛利应该是多少?答案是50%以上。
 
  这一套小米学不会,因为没有钱去铺渠道和市场。当然我们也不想学,因为学了也不存在机会。
 
  有一次我在私下里跟王川打趣:“要不我们花10亿美金在六大彩电厂商里买一家,把小米的logo全部换成它的再进商场。到时候让其他品牌的电视一台都卖不掉。”这是玩笑,不过却并非信口开河。
 
  前不久小米手机就入驻了大中的钟塔店,在布置产品的时候我们把小米电视也放了上去,他们的反应很激烈:“手机你们可以随便摆,但电视必须撤掉。”对此我表示理解。
 
  这就是传统电视厂商的老底,我想他们应该不会介意我说这些,因为实际上他们对小米电视的理解也并不肤浅。
 
  “这是小米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没什么好夸耀的”
 

  (小米电视3)
 
  分体式这个主意并不新鲜,业内的认可度也很高。为什么小米要这么做?同时为什么只有小米这么做?都有原因。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除了社交因素外无外乎超大荧幕和震撼音效。但在选购电视的时候,后者很容易被忽略。我们认为这是错的,所以音效便是小米电视3做分体的初衷。
 
  震撼的低音需要足够的腔体容积,这是声学的物理限制。兼顾“超薄”和“音效”,说实话我们还做不到,世界上也没人可以做到。目前为止,分体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我们一直有一个认知:AV不分家(Audio和Video)。所以当我们推出Soundbar时,就是希望用户在购买小米电视时能选择套装(电视+Soundbar)。可线上渠道决定了我们很难将道理掰碎了告诉每个人,所以当初购买单机和套装的比例也一直徘徊在三七和四六之间。
 
  为了不牺牲体验,“分体不分离”其实冒了一定的风险,需要克服的是成本。从结果来说,我们已经做到了。上一代55寸的小米电视在不加Soundbar的情况下售价4400,而55寸的小米电视3+主机才3999。
 
  怎么做到的?先谈最没技术含量的供应链。
 
  以金属边框为例,它的产品逻辑非常简单:分体之后小米电视3便能做到更薄,考虑到电视机的强度和美观,金属边框必不可少。但高端属性决定了金属边框很难起量,成本也不可能下来。
 
  一开始我和边框的供应商并不熟,但他给索尼的报价我是知道的。腰斩报价的需求提出之后,对方有点傻眼,问我凭什么?我给他的答复是小米电视能将金属边框做成48寸以上的标配。
 
  也许标配还太抽象,供应商更需要具体的数字。所以直到我们把产品做了出来,供应商反过来给了我们一个小米电视3能够大卖的售价。对此,我很认真地告诉他:“小米电视3的售价至少会比这个价格再低1000。”
 
  这就是小米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没什么好夸耀的,因为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难。难的只是良品率,是产能爬坡,这与产品的每一项特性都息息相关。
 
  “只是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找好供应商只是恶梦的开始。
 
  边框的金色部分和黑色部分其实是一条铝框,两种完全不同的工艺融在一起。二次阳极氧化过界——报废;铣刀下手过狠——报废;抛光过度——报废。在这种情况下,边框第一个月的良品率还不到三成。
 
  这对供应商来说没太大问题,因为他们给索尼做的时候就是这个标准。但小米肯定扛不住这个成本。派人驻厂之后其实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人和设备上做调整,将良品率一点一点做上去。
 

  (小米电视和乐视超级电视的边框处理对比)
 
  类似的细节有很多,捋顺整个逻辑就会发现,其实“超薄”就是小米电视3所有难点的根源。而如果说工艺是超薄的前提,那散热便是它得到满足后产生的问题。
 
  广色域和4K都会对亮度造成负面影响,液晶屏的光学特性决定了它的透光率只有5%左右,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提高LED的亮度和颗粒数来补偿。根据能量守恒,95%的光能会在这转化成热量。当我们在狭窄的空间提高散热效率时,就只好用镭射将LED焊接到散热铝板,同时将加大其面积。说多了都是钱。
 
  另外,塑料和金属的热胀冷缩率也不一样。在极端的环境中,不同的拉力会造成屏幕弯曲。为此我们给小米电视3加上了加强筋,确保弯曲率不高于千分之二。而考虑到背板的整洁,便将它做在了机身里面。LG和我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为了追求最薄处的数值将加强条做在外面。这其中的差别与钱无关,只是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画质很容易和音质一样,成为一种玄学”
 

  (小米电视3场景图)
 
  画质是电视最重要的属性,这毋庸置疑。但经过厂商的单方面“诠释”之后,画质很容易和音质一样,成为一种玄学。因为每个人对画面的感觉都很主观,当画质好到一定程度时,优劣其实很难辨别。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须借助工具得出判断。
 
  小米在这方面完全没必要跟风玩概念,我们就是用了最好的芯片——6A928。它是MStar最贵的一颗芯片,20美金以上。低一档的是828,便宜10美金。选择和做法都很简单,小米48寸以上的电视都用928,也不玩高低手。
 
  另外,背光也是画质的关键。绝对的均匀才能保证画面颜色不失真;液晶只要受一点压力,对应液晶的透光率就会变化,造成压迫性漏光。小米电视既然追求超薄,元器件与屏幕之间的公差就得压缩得很小,因此精度和元器件的一致性问题都很棘手。解决方案与其他工艺问题在流程上没太大区别。
 
  最后的话
 
  在我看来,消费电子模式和IT模式一直不太一样。IT业的进步是由英特尔和微软主导的,它们的产品驱动力促使整个市场更新换代。传统消费电子模式正好相反,靠的是品牌拉动,而不是技术。所以IT业相对透明,消费类概念横飞,混乱不堪。
 
  当我们用互联网来卖电视时,我知道很多人纯粹在投信任票,当然也有很多人在黑我们。作为消费者,实际上这两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产品和行业都不够了解。毕竟大家“见面”(渠道和营销)的成本太高了。
 
  我当然希望小米电视受得起所有的信任,也扛得住所有的误解。无论如何,我们依然会坚持现在的产品理念和价值观走下去。如果错了的话,那我认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