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再现百万年前古人类“远古盛宴”
作者:百科 来源:焦点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12-12 20:51:10 评论数:
马梁遗址文化层及出土遗物
(神秘的远古盛宴地球uux.cn)据河北青年报(记者 韩会欣):神秘而古老的文化,惊艳的泥河出土文物,庞大的湾再万年遗址群……这是泥河湾给人们的印象。泥河湾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现百土地几乎记录了200万年来人类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在这里,前古不仅能看到“人类天下第一餐”、人类距今近200万年前远古人类餐食大象的远古盛宴场面,还能体验古人类在这里打制石器的泥河场景,重现古人类利用石器切骨刮肉等生产生活画面。湾再万年
一件又一件的现百文物,一个又一个的前古场景,讲述着人类在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人类薪火相传的远古盛宴发展历程。今天,泥河本报继续带你揭开“东方人类故乡”的湾再万年神秘面纱,了解“你所不知道的泥河湾”。
马圈沟遗址:见证着200万年前古人类餐食大象的场面
你知道20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是怎么进餐的吗?
2001年夏季,考古学家们在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的马圈沟遗址中发掘出一组草原猛犸象破碎的骨骼。令人惊讶的是在大象的肋骨上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痕迹,其中一件刮削器恰巧置于一头象的肋骨上。根据当地地层中的草叶和平卷螺化石表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浅水沼泽。考古学家们还原当时情景:200万年前,一群草原猛犸象悠闲地在这里吃喝。一头年迈体衰的大象深陷泥沼,等象群离开,它还在泥泞中挣扎。这一幕被不远处的泥河湾猿人发现,他们棒打石砸,终结了大象的生命。随后刮肉取食,享受了一顿难得的大餐。幸运的是,这一顿盛宴的遗迹被掩埋在地层中,形成了考古学上的文化层,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幅“进食”场面也被誉为“人类天下第一餐”,惊艳世界!
在多次发掘中,这里共确认15个文化层,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8000余件,其中的第二文化层揭露出的66个大象足迹罕见珍稀。
文物专家表示,马圈沟遗址是目前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的层位最低、年代最久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址群,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
石沟遗址:揭开160万年前古湖岸边人类取食的秘密
欣赏了古人类进餐的生动场景,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人类取食的奥秘,距今160万年的石沟遗址给了我们答案。
石沟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缘阳原县大田洼台地的北侧,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对这里进行了发掘。在约8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土哺乳动物的化石残块70余件和人工石制品20余件。
这些化石中有残断的牙齿、下颌骨、挠骨、掌骨和完整的股骨、胫骨、距骨等,石制品有锤击法产生的石核、石片、断块和经过简单加工的刮削器,虽然加工简单粗糙,但是体现了该地区早期人类的石器加工风格。
这里还发现了犀牛、马、羚羊等动物化石与石器共生的现象,某些碎骨上还留有鬣狗啃食之后的牙齿印痕和断口。专家判断,那时的人类弱小,缺乏主动猎杀大型动物的能力,而是在利用鬣狗杀死犀牛、野牛和马这样的大型动物后采取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掠食策略。
石沟遗址是目前泥河湾遗址群已发掘遗址点中最完整、最丰富的原位保存的化石、石器、古代地貌等考古及自然遗存,现场十分震撼。
小长梁遗址:专家推测136万年前东方人类在这里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也不断增长。专家推测,136万年前,东方人类就在小长梁一带活动。“小长梁人”的认知能力接近现代12岁儿童智力。
小长梁遗址位于大田洼乡官厅村北的小长梁北端,出土文化遗物主要为石制品和动物遗骨,可以鉴定的种类有披毛犀、古菱齿象、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桑氏鬣狗等十多种,其中三趾马是第三纪的标志动物,这种古老的动物在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地层中只有小长梁和马圈沟遗址发现过。
这里的石制品以小型为主,采用锤击法打制,出现了少量砸击石片,打破了当时普遍认为的砸击法源于“北京人”的说法,此时的石工具组合趋于复杂化,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砍砸器均已出现,加工较为精良。
小长梁遗址在1978年被发现,是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的第一个超百万年的文化遗存,被誉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00年,小长梁遗址作为中国古人类活动在中国最北端的证据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62米青铜纪年甬道第一阶。
东谷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多达两万余件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对于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同样适用。为了能够更好地抗衡大自然以及获取食物,古人类开始就地取材,将各种各样的石块作为工具,走上了征服自然的道路。东谷坨遗址出土的精美石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谷坨遗址位于大田洼乡东谷坨村西北侧许家坡,为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河湖相堆积中的关键遗址,具有多个文化层位。
这里共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两万余件,其中,最为典型的石器类型代表作是刮削器和尖状器。
专家预测,古人类当时集中活动于湖平面相对较低的时期,生存方式为“零星的石制品打制→原料采集→集中的石器制作”和狩猎并肢解动物等一系列生活活动。
这时的石制品原料主要为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及石髓、燧石、玛瑙、变质石灰岩等,色泽丰富,形状各异,此时的石器制作水平居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冠,这里的石制品的丰富、精美程度以及古人类对小型石器的控制程度令人震惊!
东谷坨遗址经古地磁测定其年代约为距今110万年,是泥河湾盆地内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旧石器遗址,文化层总厚度超过3米,是泥河湾层中迄今所发现的文化层最厚、遗物最丰富的一处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小石器制作的典型代表。
马梁-后沟遗址群80多万年至35万年前湖水上涨逼退古人
随着时间推移,泥河湾古人类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在80多万年至35万年前,这里湖水上涨,古人类不得不离开这个千辛万苦选择的生活之地。
马梁-后沟遗址群分别位于阳原县东谷坨村北的马梁西坡和后沟东坡,保存了距今80多万年至35万年的9个文化层。磁性地层学研究认为,马梁遗址年代应略大于78万年。
专家推测,那个时期泥河湾古湖水位较高,马梁至后沟一带甚至更大范围处于古湖滨环境,古人类选择了这样一处近水、有石器原料来源的栖息地作为活动场所,在此打制石器,肢解、加工获得的古菱齿象、马、披毛犀、鹿类等动物。
一个阶段后,湖水水位变得极不稳定,时涨时落,生活环境日渐恶劣,泥河湾人中的大多数可能向距此(直线距离)100公里左右、气候温润、食物丰富的北京周口店地区迁徙,极少部分转移到位置较高的后沟一带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继续上涨,后来彻底淹没了人类活动的场所。
马梁-后沟遗址群考古发现填补了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古人类文化遗存的空白,有助于构建中更新世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为研究泥河湾人在早更新世中末期的生活和随着环境变化迁徙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
(供图/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联合单位: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指导专家:谢飞、孙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