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草根考古人陆洪川的“荒原寻宝记”

作者:知识 来源:焦点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4-12-12 17:43:55 评论数:
陆洪川(右)在黄蒿沟沿岸“寻宝”
陆洪川(右)在黄蒿沟沿岸“寻宝”
黄蒿沟全景
黄蒿沟全景
带有符号的黑龙荒原骨头化石
带有符号的骨头化石
校园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
校园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
陆洪川捡到的古动物化石
陆洪川捡到的古动物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生活报(薛宏莉):三年前,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江草记曾举办过一场全国性的根考古人考古学术年会。其间,陆洪一个民间考古爱好者的寻宝出现,引发了参会专家的黑龙荒原兴趣。和他“随行”的江草记还有十几件“宝贝”,经专家鉴定,根考古人这些都来自万年前的陆洪“石器时代”。
一个“草根”出现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寻宝是黑龙荒原极为罕见的。他叫陆洪川,江草记现年51岁,根考古人是陆洪我省甘南县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的老师。因为酷爱考古,寻宝二十多年间,陆洪川走遍了家乡北部的黄蒿沟沿岸,捡拾回了裸露于地表的上千件古动物化石和上万件古人类遗存……
近日,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曝光,陆洪川的“荒原寻宝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大河边上的“神秘大骨头”
为什么陆洪川可以在家乡捡那么多“宝贝”?这就要从黄蒿沟的地理位置说起。这是一条发源于内蒙古,途经甘南县查哈阳农场,注入嫩江的支流。考古界早有定论,嫩江流域是古代先民遗存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猛犸象生活在一万多年前,是石器时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对象。而陆洪川家乡的黄蒿沟,作为嫩江西岸支流,也在这条“遗存带”上。
陆洪川说,他家在黄蒿沟下游。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大河(黄蒿沟)洗澡,偶尔就会在河床上发现“大骨头”或听人说起“看到了大骨头”。只是,当时,当地人很少在意它。
真正开始“考古”,始于1994年。当时,新婚不久的陆洪川去岳父家做客,岳父去黄蒿沟给他打渔,其间捡回来一块五六十厘米长的大骨头,大骨头表面呈现暗红色。老人有过屠宰经验,笃定地说“这肯定不是现在动物的,应该是古时候的”。这句话引起了陆洪川的兴趣,带着好奇心,以及岳父传授的“哪些地方河水落差大、河床冲刷严重,比较容易找到这东西”,寻访了几次下游沿岸,陆洪川真的找到了几块“大骨头”。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河流,都遭遇了特大洪水。洪水过后,黄蒿沟下游出现了大量的这种“特殊骨头”。那一年,陆洪川就捡了近千件。陆洪川怀疑这是史前动物化石,但地处县城农场,信息闭塞,他只能买来化石杂志期刊参考查看,一直苦于没有门路求证。直到2002年,通过给化石杂志期刊寄信,辗转联系上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邮寄样品,这才证实是距今一万多年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这些腿骨、臼齿等化石,来自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大角鹿、东北野驴等多种动物。
“北大荒不荒”
当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告诉陆洪川,同时期的史前文明,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让陆洪川想起了他在黄蒿沟沿岸捡到的几块“烧骨化石”和带有人工砍砸痕迹的“碎骨化石”,“难道这就是一万多年前,古人类在嫩江流域活动、生活的佐证之一?”惊讶和惊喜之余,陆洪川扩大了“寻宝”范围,不只满足于在黄蒿沟下游沿岸寻找“大骨头”,而是查询县志和相关史料、资料,向黄蒿沟上游走去。
“我家乡周边,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只有查哈阳农场这一带是空白。古人类活动离不开水源,但是又不会离水太近,邻水的丘陵、山岗、坡地比较‘靠谱’。”就这样,他在查哈阳农场每一块有可能的土地上寻找,十几年里竟然收集了近万件“宝贝”,有疑似人类腿骨化石,有带有符号的骨头化石、石块,带有勒痕的动物脊椎骨化石,石祖、石杵和石料打制的手斧等等。
为求证它们的价值,陆洪川辗转多年,直到2013年才联系上这个领域的专家。“我四处投稿,一篇文章被转给了从事古生物与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黑龙江文博专家魏正一,魏老亲自到查哈阳农场了解情况,最终肯定了我这些宝贝的历史价值。”由此,黄蒿沟上游太平湖水库周边古人类活动遗址进入了专家学者的求证视野。
“也许,早在一万多年前,如今的大都市北京,还是一片汪洋泽国;而同一时期的北大荒嫩江流域腹地,却早已是史前人类活动的重点地区和生存家园了。他们追逐着庞大的野兽,甚至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在陆洪川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不是痴人说梦,北大荒不荒”。
乡村小学里的“科普馆”
陆洪川的身份是小学老师,捡这些“宝贝”,用的都是课余时间。虽然身边人都知道他爱瞎鼓捣”,但对于他有多少“宝”大家并不了解。
2011年,他所在的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要建设“第二课堂”,当时校长问谁有什么好的想法。陆洪川说,自己有一些史前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存,可以提供出来布展。于是,学校临时拨给他一间教室。没想到,第二天,校长和检查组人员大吃一惊:“竟然有这么丰富的展品”,“这是甘南历史的沿革,要保留下来”,从此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这所乡村学校就有了一个藏着“大乾坤”的“荒原科普馆”,教室也从一间变成了两间。2013年,文博专家魏正一来考察黄蒿沟上游太平湖水库周边古人类活动遗址,第一站来的就是这里。
后来,陆洪川还在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结合自己的发现写了教材,延伸讲述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和史前文明,以及和古生物、古人类有关的知识。“既然有这么方便的条件,不能浪费,要让乡村小学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逛‘博物馆’学科普。”陆洪川自豪地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北大荒的史前文明,他还把自己的部分藏品捐献给了当地的垦区博物馆。
教书匠的“荒缘古梦”
陆洪川的微信名叫“荒缘古梦”。荒,指北大荒;缘,是他的这份情缘;古,是考古的意思,也指他二十多年的野外寻宝经历;梦,是他想让更多学术专家关注黄蒿沟古人类遗存的梦想。
2016年8月,在文博专家魏正一的帮助下,陆洪川带着自己的“寻宝”找到疑似人类腿骨化石等物品,出现在了大庆市召开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上,200多位专家,都关注到了他的发现。
2018年夏季,中科院专家、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组成专家组,和省内考古专家一起,来到查哈阳农场,对农场境内的旧石器遗址进行专项考察。经多方鉴定,确认农场境内有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且面积之大、石器之精美、程度之密集、跨年时间之长(1-3万年)等都十分罕见,对认识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东麓古人类的活动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藏在深闺,到备受关注,陆洪川的“荒缘古梦”终于实现了,他说到现在还感觉像做梦一样。“这二十多年里,遭遇过旁人的质疑,也经历过家人的不理解。甚至因为欠缺专业知识,无法确认这些宝贝的价值,一度为自己的行为彷徨过……”
“2006年的初冬,在黄蒿沟的一个提水泵站附近寻宝,一不小心,一只腿掉进了未冻实的冰面下,幸亏及时转身,倒在冰面上,才躲过一劫。”陆洪川说。
虽然这些年,这些宝贝从未给他创造出任何经济价值,但是现在它们的“研究价值”被确定,陆洪川觉得,这就是对他举动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