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作者:热点 来源:探索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4-12-12 13:31:17 评论数:
(神秘的猪地球uux.cn)据《研之有物》(采访撰文:刘韦佐、田偲妤 美术设计:蔡宛洁):古人脑洞大开!中国跨时空探索鲸豚文化史
很久很久以前,历史录吞在北方的上鲸身搁上大海上,出现一只长六丈、鱼海鱼海高一丈的豚现大鱼。据说船要是浅文遇上这种鱼,一个不小心,献记可能整艘船都会被吞下去啊!猪在没有相机、中国也没有IG、历史录吞脸书打卡的上鲸身搁上时代,古人面对陌生的鱼海鱼海物种,只能以文字或绘图记录下来,豚现让中国古代的浅文鲸豚生态披上一层神秘面纱。“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专访院内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员,在长期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收集了数百则中国历史上鲸豚现身、搁浅的文献。究竟古人眼中的鲸豚长什么模样?鲸豚搁浅的可能原因为何?又衍伸出什么样的民间传说?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历史上的鲸豚搁浅轶闻(Unsplash)
根据邱仲麟研究员搜集的文献,中国史上确切的鲸豚搁浅记录可能始于两汉。早在公元前16年(西汉永始元年)就出现记载:「北海出大鱼,长六丈,高一丈,四枚。」接着在公元前4年及公元173年,也都有将鲸豚形容为「大鱼」的记载。
这个时期多是简单记录鲸豚的大小,但到了近世,描述就变得丰富许多。例如在明嘉靖《滦志》就记载:「房鱼,出海,极大,如房。或随潮汐陷沙上,土人割脂熬油。」另外,明崇祯《黄县志》则有相当生动的描述:
“海鱼莫大于䱜,长或一、二十丈,三五成群,顺流喷浪如雪,山脊翅浮红水面,如百十赤帜。舟遇之速避,稍迟即可吸口吞舟,故俗名「吞船䱜」。”
这些出现在地方志的记载,不仅对鲸豚的大小做出如房子般巨大、且能张口吞船的夸张比喻,也描绘了它们三五成群现踪,从头顶喷水、在海上翻身等生活习性,让我们从字句间拼凑出古代的鲸豚生态、人与鲸豚的互动,以及古人如何从其文化视角看待鲸豚与其搁浅现象。
海上现「猪」踪!古人眼中的鲸豚长什么样?
古人对于此般海中庞然大物尚未有「鲸豚」的概念,多半用生活中既有的动物来形容。猜猜看以下描述是指海豚或鲸鱼?
地方志中常见「海猪」的记载。在明嘉靖《钦州志》曾有这样的形容:「其头类猪」、「无鳞,大似海猪」。清代《连江县志》也有「海猪鱼」的记载,形容其「浑身深黑,形体、腑臟与猪略同。鼻在脑上,喷水直上。」
另有一种生物名叫「海鳅」,「鳅」在今日虽为「鳅」的异体字,但在此处应念作「ㄧㄡˊ」。在《水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海鳅鱼,长数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则海水为潮,出穴则潮退。」北宋《江南野史》则说:「有海鳅,形如大堤,长数十丈。」从「长数千里」到「长数十丈」,我们可以得知,海鳅的形容是从其惊人的体长来描绘。
明崇祯《肇庆府志》更有一则特别的「海鳅」记载,说其「遍体砺房石砌,积如丘山。」记录者观察得非常仔细,「砺房石砌」应该是指寄生在皮肤上的藤壶,要能如此详实描述身上特征,表示这只「海鳅」可能搁浅在海滩上,才得以近距离观察。
从海猪到海鳅,你猜到哪个是指海豚?哪个是指鲸鱼?从上述文献记载可以推测,关键在于海豚、鲸鱼的体形差距,古人多称海豚为「海猪」、鲸鱼则为「海鳅」。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古人多称海豚为「海猪」,认为其头与猪相似。「豚」字等同于「猪」,两者也同为哺乳类动物。图|Unsplash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古人多称鲸鱼为「海鳅」,身上常有大片藤壶寄生。藤壶会伸出触手捕食海中的浮游生物,以及鲸鱼周遭的有机质。图|iStock
这些突然跃出海面、或是搁浅在海滩的大鱼到底是什么?已远远超出古人的知识范畴,只能从其外观特征或动作来命名。除了「海猪」、「海鳅」、「海鳅」等名称,另有视其庞大的体形,称之为「房鱼」、「海象」、「鱌鱼」;也有尊称为「海龙」、「海龙翁」、「海主」,甚至有记载为「海燕」者,名称可说是五花八门!在那个没有相机的时代,文字的描述更为丰富,充满古人天马行空的想像力。
台湾早期鲸豚搁浅记录,追究搁浅的可能原因
清乾隆9年,闽浙总督在奏报福建省当年2月的雨水和粮食价钱时,附带报告了在上一年的12月,台湾北路的白沙墩(今日苗栗通霄一带)有「巨鱼二十二尾,头大丈余,口阔四尺,腹宽二丈,尾大七尺余,虾尾鱼身,约长三丈有奇。目生腹下。其鱼黑色,声如牛鸣。随潮搁浅,未识其名。」此外,《重修台湾府志》中也提到同一年在白沙墩发现「雷击死巨鱼二十二尾于沙上」、「头似豕」、「来时闻隐隐有雷声,随潮搁浅,如排列状。背上各有一孔,黄水流出。」
这些记载明确说出「搁浅」现象,虽然记录者仍「未识其名」,不知道这些搁浅的生物是什么,但将「巨鱼」、「头似豕」、「声如牛鸣」等叙述,与前面的记载互相比对,可得知这是一起发生在台湾的鲸豚集体搁浅现象。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清末澎湖海边也曾发现鲸鱼搁浅,人们还在其腹中发现两只百来斤的大鱼。在割肉取油时,鱼尾突然甩动,将数千斤的巨石掷到百丈之外,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巨鱼骇闻。图|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十册
鲸豚搁浅的原因至今依然众说纷纭,可能是受暴风雨、地震、雷击影响,或追船误入浅滩所致,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特殊地形牵引。邱仲麟研究员在整理文献时有一惊奇发现,鲸豚搁浅记载较多的区域,主要在舟山群岛以北海岸,尤其以钱塘湾与长江口一带最多。
清末的西洋传教士丁韪良在其著作《中国觉醒》就指出「钱塘江是鲸鱼的陷井」,并说:「这个漏斗状的海湾,潮位出奇地高。当每月初一或十五,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出于同一方向时,海水便咆哮地冲向岸边,形成了巨大的潮汐。钱塘江大潮不仅摧毁船只,就连大海深处的庞然大物也无法抵御那难以抗拒的推力。」
钱塘湾的地形是外宽内窄的「喇叭口」,使潮汐容易产生汹涌的浪涛,形成世界三大涌潮之一的「钱塘潮」。虽然鲸豚搁浅的原因至今仍无定论,但在钱塘湾附近容易搁浅,很可能是因为当地特殊的地形使鲸豚往此聚集,当汹涌的潮汐来临,就特别容易被潮浪卷入而搁浅。
古人脑洞大开!鲸豚搁浅衍生的神鬼传说
对古人来说,这些庞然大物突然搁浅在沙滩上,想必是难以理解的奇观,因而产生许多光怪陆离的神鬼传说。
贬谪说:兴风作浪,海神降落处罚
古人观察到,搁浅死亡的鲸豚常常没有眼睛!仿佛遭行刑后流放边陲。北宋《钓矶立谈》就记载:「浔阳潮退,有一大鳅,环体于洲上,时时举首噞喁,水自脑而出,数日乃死。濒江之人餍食其肉。世说以为海神凿脑取珠,因以致斃。」欧阳修也曾在诗作中留下「有时随潮来,暴死疑遭謫」此一经典名句。
清代学者钱泳则在其著作《履园丛话》留下乡野传说:「大凡东海有巨鱼流入内地者,必无目,无目,故随潮而进也。相传此鱼在海中作风浪翻船至伤人者,必有海神抉其目。」另一位作家黄逢昶在台湾写下的《竹枝词》也记载地方传闻:「土人云是鱼吞舟不少,龙王剜目示众」。
从「海神凿脑取珠」、「暴死疑遭謫」、「海神抉其目」等叙述可知,古人将当时的惩处制度用于解释鲸豚搁浅现象,归因于鲸豚犯错后被海神处罚,行刑挖目后贬谪异地。
闰鱼说:闰年报到!鲸豚头形随生肖变化?
依据海边居民的观察,每到闰年就会有鲸豚报到,因此称鲸豚为「闰鱼」。早从明代开始,在长江以北、黄海海滨就出现这样的传说。明嘉靖《通州志》就记载:「闰鱼,形甚钜,其骨可以为桥梁。每闰年始有,故名闰鱼。」另有《如皋县志》记载:「闰鱼,无定形,闰年秋潮,飓风推出海,其大吞舟也。」
此外,更有闰鱼的头形会与该年生肖相似之说。例如江苏东台人宋武庭说:「闰鱼则非闰年不可见也,且形状不一,按其所闰之年枝生肖而变更焉。如子年则鼠首鱼尾,丑年则牛首鱼尾,推而至于寅年虎首,卯年兔首,无不酷肖。」这些记载展现古人将自然现象与民俗节气结合的文化思维。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清末「闰鱼出海」图文记事。老人们相传每逢闰月,海中总有大鱼被冲上岸,因为大鱼平时兴风作浪、打翻渔船、以人为食,如今才会搁浅,成为人们的美食。图|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四册
神虾押巨鱼说:鲸鱼、虾子,傻傻分不清!
另一种记载也相当有趣,清代的叶良仪在其著作《余年闲话》中提到,居民看到海外有「四大桅杆(船上悬挂帆的杆柱)悠扬而至」就知道是「闰鱼」来了。这里提到的「四大桅杆」乃是:「两大虾钉其目,押之使上,桅杆即虾须也」。鱼来后,则天气渐晴,「居民掇梯鱼身,先用鋤拨去砂石,然后以刀斧剜其肉,熬油为燃灯之用。」竞相割取三、四日……,接着「又忽晦冥,则虾复来押之回矣」。
为什么虾子会和鲸鱼扯上关系,甚至成为惩处鲸鱼的狱卒?邱仲麟研究员解释,会有「两大虾钉其目」、「桅杆即虾须」等形容,可能是因为从陆地远望鲸鱼时,其从海中跃起的瞬间,身体两侧的鳍犹如虾子的两只大螯,因此流传鲸鱼搁浅是「神虾押巨鱼」降贬上岸的缘故。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神虾押巨鱼」传说,可能是古人误将鲸鱼的鳍看成虾子的大螯。图|研之有物(图片来源|Unsplash、Pixabay)
地毯式搜寻史料,跨时空纵观鲸豚文化史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邱仲麟研究员的办公室充满各式文献史料,研究主题遍及明清时期的都市、医疗、花卉、西洋镜、公共卫生、军事防御、鲸豚搁浅史等。图|研之有物
鲸豚搁浅事件常记载于中国各地的地方志,却缺乏有系统的文献整理。邱仲麟研究员地毯式搜寻中国各地的地方志、笔记、诗文、报纸等文献,将有提到鲸豚的史料尽量收集、剪贴成册,并从中整理出古代对鲸豚外观的描述、统计搁浅地点与季节,并探讨古人对庞然大鱼突然现身所衍生的各种传说故事。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每则鲸豚史料皆剪贴成册,上头仔细标注数据源、画出重要段落,是多年来饱览各式文献所累积的丰硕成果,从中可见历史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图|研之有物
从鲸豚史料的研究出发,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看待海洋生物的态度、应用海洋资源的方式,甚至能观察古今鲸豚生态的变化。例如明清时期曾记载,长江流域有「中华白海豚」、「白鱀豚」出没,如今皆因工业和渔业发展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濒临绝种。
中国历史上鲸鱼海豚现身、搁浅文献记录 吞船大鱼,海上之“猪”?
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东印度洋至西南太平洋海域,中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皆可见其踪迹。每逢农历3月下旬,台湾海峡风浪渐平息,早年的讨海人常见到这群娇客。因恰逢妈祖诞辰月份,人们相信它们是捎来妈祖信息的「妈祖鱼」。图|inmediahk
“鲸豚搁浅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史中有关海洋生物的内涵,也呈现不同时空背景下所蕴含的文化思维与古今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