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活水”润泽城乡—— 黔西南州文化建设走笔

作者:热点 来源:休闲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4-12-12 12:55:08 评论数:

以文化“活水”润泽城乡
—— 黔西南州文化建设走笔

  腹有诗书气自华,活水人如此,文化文化城市亦然。润泽

  近年来,城乡黔西南州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黔西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为抓手,南州切实保障文化民生,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走笔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活水更为丰富、文化文化更高质量的润泽精神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城乡满足感。黔西

  在兴义市,南州城市主题书房为市民点亮晚间阅读之灯,建设读者感叹:“城市主题书房让精神家园之灯常亮”;新市民居住区的孩子放学后可以在“四点半课堂”写作业、下象棋、翻阅课外书籍、打羽毛球等,充实而快乐地度过课外时光。在望谟县,蟠桃园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艺活动、艺术培训、书籍阅读活动不断,居民从文化活动的参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在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夜幕降临,灯光又被点亮,曾经的三宝乡民聚在金门广场中央,跳起了热烈欢快的阿妹戚托舞蹈……“文明之风”氤氲黔西南,文化滋养和文明洗礼下,黔西南的“温度”“风度”更加彰显。

  一座精致的城市,必定是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文化服务丰富多彩的城市。

  近年来,黔西南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高标准打造、升级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让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触手可及。文化空间愈发精致,成为市民热爱的“网红打卡地”。

  截至2021年底,全州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城市主题书房1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6个,新市民居住区文化服务中心4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3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05个,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投入“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4392万元,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继续免费开放。黔西南正在努力彰显出“文化气质”。

  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市民参与热情高涨——围绕“兴州大舞台”,组织文化艺术团队深入各县(市、新区)、乡镇(街道)、村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等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活动62场,累计培训3582人次。分别主办和协办“助力乡村振兴庆祝建党”及“亲情中华欢聚兴义”等活动,全年演出活动达360余场,观演群众超过40000余人次,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主办了“富康杯”中国民族器乐展演活动,并对综合展演音乐会进行网上直播,观看活动人数32000余人。

  文化的血脉加速涌动,远方的田野诗意盎然——截至2021年底,共架设主干光缆4851公里,架设通组光缆17326公里,建成31个乡镇调频应急广播系统。新增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88097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4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87%。

  望谟县布依族“三月三”的歌声吸引着八方游客;乘着“文化下乡”的东风,兴仁市鲁础营回族乡不仅迎来了文艺演出,还迎来文化培训,文化服务从“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然改变着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着眼于文艺创作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州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引导文艺创作者将传统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精品力作持续涌现:彝族舞蹈《阿妹戚托》挖掘彝族婚嫁习俗、展现“东方踢踏舞”的律动与审美;大型情景剧《布依八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萃取精华,收获第六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银奖;新编布依八音坐唱《贺喜堂》参演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贵州分会场),为全国观众展现了黔西南的独特文化魅力……一粒粒文化的金种子撒下,幸福在百姓心里“生根发芽”。

  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源泉,“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截至2021年底,全州可移动文物的总数11625套23308件,这是文物普查工作取得的成绩。

  从布依族刺绣、布依族武术到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艺、红糖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渐丰。截至2021年底,全州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项2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0项128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4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01项。

  以德润心。城乡处处正奏响一首首文明曲。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截至目前,全州线上、线下分别招募文化志愿者2700人、4000余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无论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新春文艺下基层,还是景区的文明旅游宣导,文化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其间,绘就新时代文化共建共享新画卷。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尹婷梅 程静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