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青年时期的故事,鲁迅到37岁时仍是无名小卒的故事
作者:知识 来源:休闲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12-12 14:34:05 评论数:
少年的鲁迅不幸,让鲁迅遭受了很大的青年心灵创伤,他到日本留学后,时期事鲁岁决定学医,仍无希望学成过后,故事可以返来“救治象我父亲(father)似的鲁迅被误的病人的疾病,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青年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时期事鲁岁信仰”。
但是仍无,幻灯片事件却改变了鲁迅的故事初衷。鲁迅决定弃医从文。鲁迅在日本时,青年他写了许多深刻的时期事鲁岁文章,并和弟弟周作人还翻译了许多外国小说,仍无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故事反响。落寞之际,鲁迅本想去德国,但经不住母亲的请求和经济上的压力,他最终在29岁时选择返国。返国后,他先在浙江绍兴任教,之后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一个人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
这期间,正是中国社会最剧烈动荡的时候,鲁迅本应在此时大展拳脚,摇旗呐喊,但是在目睹了一次次以反动为幌子的政治秀后,他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始终以嫌疑的态度冷眼旁观。他宁愿以收古董、抄碑贴、读佛经的方式默默地打发时间,也不愿参与喧嚣动荡的社会现状。然而,这种百无聊赖的清静生活对心怀壮志的鲁迅来说,也有着说不出的苦涩。
但是,一本杂志和一个青年却打破了鲁迅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本杂志就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而这个青年就是《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
钱玄同是周氏兄弟留日的同窗挚友,他在为杂志寻找优秀撰稿人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周氏兄弟。周作人很爽快,但鲁迅却迟迟不肯答应。钱玄同拿出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劲头,想方设法鼓动鲁迅为《新青年》写稿,但鲁迅一向不为所动,直到两人谈到“铁屋子”比喻时,鲁迅的态度才有所改变。
鲁迅不愿出山的原因很简朴:“如果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从昏睡人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拯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但是钱玄同却反驳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破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终于被说服,他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并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宣布。自此过后他一发不可收,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一年的鲁迅37岁,离他去世另有18年,但这短短的18年,却是鲁迅笑傲江湖、所向披靡的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