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电视”是投影仪还是电视?走向大众客厅还需要时间
作者:探索 来源:百科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12-12 19:54:42 评论数:
导读:激光电视,激光电视又被叫做激光投影仪,投影它的仪还本质是一款采用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技术的激光光源投影机,它的电视大众硬件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客厅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机,一部分是还需投影幕布。
11月20日,时间国内激光无屏电视厂商极米科技获百度领头C轮融资成为国内焦点。激光电视23日,投影海信发布了多款4K激光电视,仪还将激光电视“取代液晶电视”的电视大众呼声继续拉高。激光电视,客厅又被叫做激光投影仪,还需它的时间本质是一款采用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技术的激光光源投影机,它的激光电视硬件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机,一部分是投影幕布。而它敢称自己为“电视”主要是由于,它以激光为光源,性能超过传统投影仪,并且配备了抗光幕布;超短焦特性,直接放在电视柜上即可正常使用。但由于畸形高价的缘故,激光电视被看作是小众之作,目前它仅能接替传统投影仪并俘获家庭影院发烧友的欢心。
术业有专攻 “激光电视”是投影仪还是电视?
在本质上,所谓的“激光电视”只是将投影机的光源换成激光光源的同时将普通幕布换成了抗光幕布,使得传统投影仪产业借此升级重获新生,美其名曰“激光电视”。一些厂商和部分媒体舆论的诱导对激光电视未来将取代液晶电视发挥“中流砥柱”的美好愿望折射了当下的激光电视的局限与短板所在,当前激光电视只是概念性、小众、试用型产品。自我局限在液晶难以触及的大屏领域,是投影仪的强项,将优势与液晶的劣势进行对比显然是不合理的,真正的电视在尺寸上可以“大小通吃”,而激光电视的本质依然是投影仪,当投影仪与抗光幕布二缺一,便又回到了“投影仪”属性,因此将二者的结合体称之为“激光电视”并不严谨。
激光电视是一种融合投影技术、抗光屏幕,声音系统以及智能系统的解决方案型产品,不能简单与投影机划等号,但也仅仅是一款简化版的电视,此前家电网在文章中便表明:激光电视的毕生是做好一块廉价的“屏”。为了实现更高的亮度和与液晶电视等显示技术相当的色域、画质等,以激光投影这种复杂而昂贵的方式达到厂商所期望的目标值耗费更多的成本,且售价也更加昂贵,这种方式一向不是大众市场所提倡的,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激光电视在白天效果如此出色的代价就是专业抗光幕布价格很高,这相当于消费者必须要做好再付出接近好几千甚至上万元幕布价格的准备。
在技术方面,激光电视中的扫描偏转是个难题:和CRT彩色显像管一样,激光束也要一行行从上至下完成整幅图像的扫描。如高清画面1080行,刷新率50次/秒,每秒就要扫描5.4万次,使用八面棱镜轮时,因旋转1周能扫描8次,因此5.4万次/8为6750转/秒,等于棱镜轮的转速为40.5万转/分钟,如此高的转速带来的噪声、润滑、成本和寿命等都难以满足投放市场实用的条件。
此外,在智能电视成为主流的当下,很多激光投影仪并没有配置智能系统,同时也不能够实现当下智能电视的智能操作系统,包括声纹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等促进人机交互的技术都无法通过投影仪来实现。况且,目前投影机的分辨率一直都是短板,如同市面上的伪4K液晶电视,分辨率达到4K的要求,并不代表就能提供4K的体验。目前,虽然大多数4K电视均采用了4K屏幕,但是在芯片、图像引擎方面仍然维持2K的配置,从而使得电视无法呈现4K的应有效果,被称为伪4K。市面上不少激光电视号称4K,但解析后镜头却为1080P,真正的全4K无疑还需要一块4K屏。二想要达到4K分辨率核心的指标需要依靠上游芯片厂商提供合适的芯片,而激光电视的上游核心芯片提供方主要是美国德州仪器,抗光幕布已经足以令人望而却步,在此基础上加入4K技术无疑将价格推向“高阁”。
根据当下国内房屋结构的普遍情况,一般来讲,对于中小户型家庭用户来说70吋的液晶电视已经是最大的尺寸选择,再大的产品将会给用户带来困扰。在当下主流55英寸电视而言,客厅最佳的观影距离是2-3米,而国内大多数家庭客厅最普遍的极限距离在3-4米,更不必谈一张百英寸的幕布摆在客厅中,不仅一些客厅的设计无法摆放巨幅幕布,也不符合人眼观看距离。
业内人士向家电网称,大屏电视在画质和画面细节上的表现异常优秀,但是由于人眼的限制,距离屏幕太近,边角会被眼球忽略。很多消费者一味地追求大尺寸,却忽略了客厅本身的观看距离,最后电视摆放在客厅虽然很上档次,但是观看起来特别难受。150英寸4K分辨率的电视,其高度大概接近1.87米,想获得舒适的观影效果需要超过3米甚至接近5米的距离,这等于观影者坐在客厅中仰望“姚明”,这还不包括电视柜的高度,观看这种超大尺寸的电视,至少需要千万级别墅客厅。
亮度不够 抗光幕布来凑
投影机是一种反射式显示技术(人眼感知的是投影机光线直射入屏幕后反射到人眼的亮度),这种模式导致投影机的亮度测试并不那么容易,因此投影机行业的亮度标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良好解决。目前,虽然很多激光电视标称亮度达到4500流明的水平,但是实际上测试出来的ANSI亮度仍旧超不过3000流明,其平均水平在2300ANSI流明的水平。于是亮度虚标成为了普遍现象:将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调整到最大,从得到一个更好看的数字。这种状态下,画面的细节和颜色都已经不正常了。
比如小米提出的“光源亮度”则属于文字游戏,很好的避开了亮度损失后的实际值。按照小米的“光源亮度”概念,极米T1的4000ANSI流明已经达到了为25000流明。
分析人士称,流明度高并不是值得夸耀的地方,高亮度有一部分是为了对抗环境光和亮度损失。对抗环境光是所有显示设备的公共课题,为此显示系统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今年的CES展会上,极米展出了120英寸双色超级反射式短焦激光电视产品,主要亮点是双色激光+超级短焦+5000流明的亮度。而此前海信发布的双色4K激光——其亮点之一则是360尼特的实际屏幕亮度,屏幕实际工作亮度达到360尼特。据了解,对于高级抗光幕而言,往往意味着100英寸需要4300流明的亮度,如果是120英寸屏幕则需要6000+的亮度,而在此基础上,140英寸的高亮激光电视将直逼8500流明,也就是说150英寸无疑需要超过这个数值。而一般的家用投影为800-1000流明。
不过,厂商们给出的投影机亮度是在理想工况下、理想环境下,抽测抽检得到的亮度指标,也即“理想值”,理想值是现实使用中不可能出现的状态。换句话说,消费者并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理想值的亮度,也不应该为此多出的部分而买单。
然而,所谓的投影机标称亮度是一个苛刻条件下得到的“尽可能大”的参数:与此对应的则是“实际投影画面的亮度”。实际亮度会受到更多的复杂环境干扰,它包括投射画面大小、局里的远近、屏幕的可视角度和范围,以及投影机的工况等都会影响“买家秀”。
于是,目前的激光电视都特别强调一点:高对比度抗光屏幕+明亮环境光下也能很好地工作。但实际情况总是复杂多样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对环境光的对抗。对于超近距离的反射式短焦投影机,多使用菲涅耳棱镜结构区分环境光线和画面光线。当然,这种区分画面和环境光线的技术,在区别吸收反射环境光的时候,会漏掉一部分环境光,也会损失一部分画面亮度。由此带来的代价与平板显示以上偏光片抗环境光则是一样的:大量的亮度损失。且抗环境光效果越好,亮度损失越高。
相关从业人士向家电网称,现在激光电视大多数在抗光幕上的亮度只有200尼特到250尼特——这个指标只是液晶和OLED的最低标准。如果在120英寸屏幕上长期稳定实现可视360尼特的显示效果,投影机则需要6000+的亮度,才能发挥理想测试值的实际效果。抗光幕技术虽好,但却受制于对比度和亮度两个参数之间的平衡,还需要考虑投影机的亮度和性能,其抗光效果并不是一个绝对值。
达不到三色光 双色光的昂贵依然让用户望而却步
正常而言,电视都是三原色RGB,比如LG OLED电视的 WRGB四色技术,三星的量子点膜在蓝色LED光源的激发下,可以发出RGB三原色和自带广色域技术;液晶之父夏普则在RGB三原色的基础上加入了侧入式背光的新煌彩技术,索尼则在RGB基础上加入了特丽魅彩显示技术(TRILUMINOS Display宽色域显示技术)和“Backlight Master Drive技术(动态背光系统-大师版)”。在激光电视属于100%单色光,也就是蓝色激光为核心,搭配黄色荧光粉色轮形成白光。这种光源模式成本低,但是最终的色彩效果并不好,因为这个系统中没有原生的红色和绿色,单色激光始终高压运转,容易产生色彩漂移,亮度不高。在理论上,三色激光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的发生器价格贵,加上三色激光结构复杂,因此成本难降,只有在高端电影放映机上才会出现,普通用户无法接受三色激光光源投影机的高昂价格。所以目前的市面上几乎没有配置三色激光的激光电视出现。
于是双色光成了高端的首选,所谓双色激光其实就是在蓝色+荧光粉色轮的模式中加入红色激光,因此这个系统中就有了原生的红色,对画质增强更有帮助。海信和极米都曾推出过双色激光电视。如极米4K双色激光无屏电视T1,在亮度方面,不仅高达4000ANSI流明,同时在观影亮度上也达到了3500ANSI流明,毫无疑问是目前市面上亮度最高的激光无屏电视,但是这样一台设备价格高达8万元,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已经到了可以买一台紧凑型轿车的价格。当然也有廉价的方案,比如小米激光电视只卖9999元,颠覆了激光电视的价格体系。2016年有售价2万多元的激光电视,也有售价七八万的产品,有售价十几万元的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分辨率不同,但是差价却出现分歧。如果价格一直高高在上,激光电视只能成为“土豪”的玩物。
上述人士表示,“激光电视”尚处于婴幼儿培育期,走向大众客厅还需要时间,但显然不是当下,不过走入超级别墅却是可行的。理想值很丰满,但现实依旧骨感,“土豪”的世界很难读懂。
11月20日,时间国内激光无屏电视厂商极米科技获百度领头C轮融资成为国内焦点。激光电视23日,投影海信发布了多款4K激光电视,仪还将激光电视“取代液晶电视”的电视大众呼声继续拉高。激光电视,客厅又被叫做激光投影仪,还需它的时间本质是一款采用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技术的激光光源投影机,它的激光电视硬件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机,一部分是投影幕布。而它敢称自己为“电视”主要是由于,它以激光为光源,性能超过传统投影仪,并且配备了抗光幕布;超短焦特性,直接放在电视柜上即可正常使用。但由于畸形高价的缘故,激光电视被看作是小众之作,目前它仅能接替传统投影仪并俘获家庭影院发烧友的欢心。
术业有专攻 “激光电视”是投影仪还是电视?
在本质上,所谓的“激光电视”只是将投影机的光源换成激光光源的同时将普通幕布换成了抗光幕布,使得传统投影仪产业借此升级重获新生,美其名曰“激光电视”。一些厂商和部分媒体舆论的诱导对激光电视未来将取代液晶电视发挥“中流砥柱”的美好愿望折射了当下的激光电视的局限与短板所在,当前激光电视只是概念性、小众、试用型产品。自我局限在液晶难以触及的大屏领域,是投影仪的强项,将优势与液晶的劣势进行对比显然是不合理的,真正的电视在尺寸上可以“大小通吃”,而激光电视的本质依然是投影仪,当投影仪与抗光幕布二缺一,便又回到了“投影仪”属性,因此将二者的结合体称之为“激光电视”并不严谨。
激光电视是一种融合投影技术、抗光屏幕,声音系统以及智能系统的解决方案型产品,不能简单与投影机划等号,但也仅仅是一款简化版的电视,此前家电网在文章中便表明:激光电视的毕生是做好一块廉价的“屏”。为了实现更高的亮度和与液晶电视等显示技术相当的色域、画质等,以激光投影这种复杂而昂贵的方式达到厂商所期望的目标值耗费更多的成本,且售价也更加昂贵,这种方式一向不是大众市场所提倡的,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激光电视在白天效果如此出色的代价就是专业抗光幕布价格很高,这相当于消费者必须要做好再付出接近好几千甚至上万元幕布价格的准备。
在技术方面,激光电视中的扫描偏转是个难题:和CRT彩色显像管一样,激光束也要一行行从上至下完成整幅图像的扫描。如高清画面1080行,刷新率50次/秒,每秒就要扫描5.4万次,使用八面棱镜轮时,因旋转1周能扫描8次,因此5.4万次/8为6750转/秒,等于棱镜轮的转速为40.5万转/分钟,如此高的转速带来的噪声、润滑、成本和寿命等都难以满足投放市场实用的条件。
此外,在智能电视成为主流的当下,很多激光投影仪并没有配置智能系统,同时也不能够实现当下智能电视的智能操作系统,包括声纹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等促进人机交互的技术都无法通过投影仪来实现。况且,目前投影机的分辨率一直都是短板,如同市面上的伪4K液晶电视,分辨率达到4K的要求,并不代表就能提供4K的体验。目前,虽然大多数4K电视均采用了4K屏幕,但是在芯片、图像引擎方面仍然维持2K的配置,从而使得电视无法呈现4K的应有效果,被称为伪4K。市面上不少激光电视号称4K,但解析后镜头却为1080P,真正的全4K无疑还需要一块4K屏。二想要达到4K分辨率核心的指标需要依靠上游芯片厂商提供合适的芯片,而激光电视的上游核心芯片提供方主要是美国德州仪器,抗光幕布已经足以令人望而却步,在此基础上加入4K技术无疑将价格推向“高阁”。
根据当下国内房屋结构的普遍情况,一般来讲,对于中小户型家庭用户来说70吋的液晶电视已经是最大的尺寸选择,再大的产品将会给用户带来困扰。在当下主流55英寸电视而言,客厅最佳的观影距离是2-3米,而国内大多数家庭客厅最普遍的极限距离在3-4米,更不必谈一张百英寸的幕布摆在客厅中,不仅一些客厅的设计无法摆放巨幅幕布,也不符合人眼观看距离。
业内人士向家电网称,大屏电视在画质和画面细节上的表现异常优秀,但是由于人眼的限制,距离屏幕太近,边角会被眼球忽略。很多消费者一味地追求大尺寸,却忽略了客厅本身的观看距离,最后电视摆放在客厅虽然很上档次,但是观看起来特别难受。150英寸4K分辨率的电视,其高度大概接近1.87米,想获得舒适的观影效果需要超过3米甚至接近5米的距离,这等于观影者坐在客厅中仰望“姚明”,这还不包括电视柜的高度,观看这种超大尺寸的电视,至少需要千万级别墅客厅。
亮度不够 抗光幕布来凑
投影机是一种反射式显示技术(人眼感知的是投影机光线直射入屏幕后反射到人眼的亮度),这种模式导致投影机的亮度测试并不那么容易,因此投影机行业的亮度标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良好解决。目前,虽然很多激光电视标称亮度达到4500流明的水平,但是实际上测试出来的ANSI亮度仍旧超不过3000流明,其平均水平在2300ANSI流明的水平。于是亮度虚标成为了普遍现象:将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调整到最大,从得到一个更好看的数字。这种状态下,画面的细节和颜色都已经不正常了。
比如小米提出的“光源亮度”则属于文字游戏,很好的避开了亮度损失后的实际值。按照小米的“光源亮度”概念,极米T1的4000ANSI流明已经达到了为25000流明。
分析人士称,流明度高并不是值得夸耀的地方,高亮度有一部分是为了对抗环境光和亮度损失。对抗环境光是所有显示设备的公共课题,为此显示系统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今年的CES展会上,极米展出了120英寸双色超级反射式短焦激光电视产品,主要亮点是双色激光+超级短焦+5000流明的亮度。而此前海信发布的双色4K激光——其亮点之一则是360尼特的实际屏幕亮度,屏幕实际工作亮度达到360尼特。据了解,对于高级抗光幕而言,往往意味着100英寸需要4300流明的亮度,如果是120英寸屏幕则需要6000+的亮度,而在此基础上,140英寸的高亮激光电视将直逼8500流明,也就是说150英寸无疑需要超过这个数值。而一般的家用投影为800-1000流明。
不过,厂商们给出的投影机亮度是在理想工况下、理想环境下,抽测抽检得到的亮度指标,也即“理想值”,理想值是现实使用中不可能出现的状态。换句话说,消费者并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理想值的亮度,也不应该为此多出的部分而买单。
然而,所谓的投影机标称亮度是一个苛刻条件下得到的“尽可能大”的参数:与此对应的则是“实际投影画面的亮度”。实际亮度会受到更多的复杂环境干扰,它包括投射画面大小、局里的远近、屏幕的可视角度和范围,以及投影机的工况等都会影响“买家秀”。
于是,目前的激光电视都特别强调一点:高对比度抗光屏幕+明亮环境光下也能很好地工作。但实际情况总是复杂多样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对环境光的对抗。对于超近距离的反射式短焦投影机,多使用菲涅耳棱镜结构区分环境光线和画面光线。当然,这种区分画面和环境光线的技术,在区别吸收反射环境光的时候,会漏掉一部分环境光,也会损失一部分画面亮度。由此带来的代价与平板显示以上偏光片抗环境光则是一样的:大量的亮度损失。且抗环境光效果越好,亮度损失越高。
相关从业人士向家电网称,现在激光电视大多数在抗光幕上的亮度只有200尼特到250尼特——这个指标只是液晶和OLED的最低标准。如果在120英寸屏幕上长期稳定实现可视360尼特的显示效果,投影机则需要6000+的亮度,才能发挥理想测试值的实际效果。抗光幕技术虽好,但却受制于对比度和亮度两个参数之间的平衡,还需要考虑投影机的亮度和性能,其抗光效果并不是一个绝对值。
达不到三色光 双色光的昂贵依然让用户望而却步
正常而言,电视都是三原色RGB,比如LG OLED电视的 WRGB四色技术,三星的量子点膜在蓝色LED光源的激发下,可以发出RGB三原色和自带广色域技术;液晶之父夏普则在RGB三原色的基础上加入了侧入式背光的新煌彩技术,索尼则在RGB基础上加入了特丽魅彩显示技术(TRILUMINOS Display宽色域显示技术)和“Backlight Master Drive技术(动态背光系统-大师版)”。在激光电视属于100%单色光,也就是蓝色激光为核心,搭配黄色荧光粉色轮形成白光。这种光源模式成本低,但是最终的色彩效果并不好,因为这个系统中没有原生的红色和绿色,单色激光始终高压运转,容易产生色彩漂移,亮度不高。在理论上,三色激光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的发生器价格贵,加上三色激光结构复杂,因此成本难降,只有在高端电影放映机上才会出现,普通用户无法接受三色激光光源投影机的高昂价格。所以目前的市面上几乎没有配置三色激光的激光电视出现。
于是双色光成了高端的首选,所谓双色激光其实就是在蓝色+荧光粉色轮的模式中加入红色激光,因此这个系统中就有了原生的红色,对画质增强更有帮助。海信和极米都曾推出过双色激光电视。如极米4K双色激光无屏电视T1,在亮度方面,不仅高达4000ANSI流明,同时在观影亮度上也达到了3500ANSI流明,毫无疑问是目前市面上亮度最高的激光无屏电视,但是这样一台设备价格高达8万元,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已经到了可以买一台紧凑型轿车的价格。当然也有廉价的方案,比如小米激光电视只卖9999元,颠覆了激光电视的价格体系。2016年有售价2万多元的激光电视,也有售价七八万的产品,有售价十几万元的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分辨率不同,但是差价却出现分歧。如果价格一直高高在上,激光电视只能成为“土豪”的玩物。
上述人士表示,“激光电视”尚处于婴幼儿培育期,走向大众客厅还需要时间,但显然不是当下,不过走入超级别墅却是可行的。理想值很丰满,但现实依旧骨感,“土豪”的世界很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