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觉迟:援藏支教十余年的非遗传承人
作者:热点 来源:娱乐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12-12 07:35:58 评论数:
江觉迟,江觉教余1971年出生,迟援藏支传承藏名扎西梅朵,非遗安徽桐城人,江觉教余桐城市作协主席。迟援藏支传承祖父和父亲均从事教育工作,非遗留有著作。江觉教余受家庭教育影响,迟援藏支传承江觉迟从小酷爱写作,非遗著有《酥油》《雪莲花》等。江觉教余她热衷公益,迟援藏支传承只身在西藏支教16年,非遗创办草原孤儿学校;回乡后,江觉教余她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迟援藏支传承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裁襟励子”民间文学传承人,她曾获评桐城市首届“劳动模范”“桐城市道德模范”“安庆好人”等荣誉称号。
不惧风雨“吉祥的花朵”绽放在高原
2005年7月,她来到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草原,壁立千仞的山岭与险峻奇绝的峡谷间,海拔落差可达2500米,一面是草原一面是峡谷河流,那里从来没有外地人来过,和当地人无法用语言交流,只能用手势比画,他们热情好客,孩子们不上学,都在牧马放牛。引路人告诉她:“这里就是这种情况,小孩子大半没离开过草原,更别说读书了。”
江觉迟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每天都去草原和那儿的人们爬峭壁,攀岩洞,很快熟识起来。当地人还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藏族名字——扎西梅朵,意为:草原上吉祥的花朵。藏区人毫不设防的纯真和质朴,触动着江觉迟的心灵,她决定留下来,教草原的孩子们学汉字,带领他们认识草原之外的世界。
这次留下,她就再也离不开了,一待就是16年。创办孤儿学校,给草原孤儿、贫困孩子、失学儿童提供基本的照料和教育。在这十几年里,她的细腻光洁的脸庞日渐黢黑,眼角也爬满了皱纹,翻山越岭找回一个个失学的孩子。
一次在寻找失学孩子的途中,感冒发烧加上淋了大雨,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她呼吸孱弱倒在石头边,同行青年见状忙掏出一把人丹塞进她的口中,看着她将近晕厥,青年忍不住问她:“你要不要留几句话?”这是江觉迟离死亡最近的距离。
高反、胃病、贫血……病痛缠身的支教生涯中,她带出了一个个大学生,让100多个孩子接受到了现代教育,为藏区培养了优秀人才。后来因家人病重,她暂时离开了藏区,回到了家乡安徽省桐城市,但她没有放弃孩子们,继续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每年寒暑假都去藏区开展支教帮扶工作。
不忘初心 文化的保护传承在家乡
江觉迟回到家乡桐城市嬉子湖镇珠檀村后,看到乡村日益衰落,优秀的农村文化也将消失,她的心里五味杂陈,觉得自己要做一些事情,助力家乡发展。她把目标首先落在保护和传承祖母留下来的非遗文化“裁襟励子”,建一个园子、出一本书,江觉迟这样打算。
那时候刚刚回到家乡,一方面老百姓当时对她在农村搞文化建设不理解,路不让修、地不让用,阻力非常大,但她没有放弃,挨家挨户去解释,白天不在家的就晚上去坐在人家床头边聊,“看她一个人做这些也不容易,就支持她了”,隔壁邻居说道。另一方面建设文化园需要大笔资金,她就拿出自己出书的全部所得投入建设,为了节省工钱,她陪着工人搬砖、盖瓦、粉刷……同乡杰出乡贤陆跃进先生看到她的难处,主动出资5万元参与文化园建设。
经过多方合力终于完成了“裁襟励子”非遗馆的建设、苏惠华故居的恢复,农耕文化馆、诚信广场、非遗课堂等基础设施,大大丰富了文化园的内涵。
江觉迟,一个非遗文化传承人,依然前行在路上,践行自己的承诺,不忘初心,言而有信。看,她又走在保护非遗桐城渔歌的路上。她说:“保护和传承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留住农村的根,才能带动家乡发展。”
寒冬腊月,枞阳边一支小河边,江觉迟放下她的皮划艇,沿着小径,找寻丢失的渔歌记忆。禁渔以后江边湖边渔民少之又少,有时候一整天只能找到一户人家,有时候几天都找不到一户,中午来不及她就拿出准备好的面包在船上对付一口继续找,好不容易找到了躺在病床上的老渔民,唱了上句就忘了下句,江觉迟便在他们家陪上几天,帮着收玉米晒花生腌腊肉,慢慢引导,记下他们口中那桨声浮动,号子声起的时光。
终于,一车一船一人一壶水一袋面包,历时两年,120多首渔歌及其背后的故事都被收录在《桐城渔歌记忆》里。“这是义务的,这两年要是用来做别的事,在物质上带来的回报肯定更多,但人生在世不能计较这些,再过几年老人走了,这非遗文化就要失传了。”江觉迟说。
不负信仰 爱与诚信传递在邻里
那时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她正在村民组收集桐城渔歌,一个老奶奶带着她的爱人和孩子生活在这里,孩子坐在轮椅上,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老奶奶时不时唱着欢快的桐城歌,这种不被生活困难压倒的乐观态度感染了江觉迟。为了不让老人家有心理负担,江觉迟以稿费名义,给老人家物质报酬,经常探望她,帮助她做做活计。“陪老人们聊聊天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被问到陪伴孤寡老人会不会浪费时间时,江觉迟总是同一个回答。
在她走到陈春光的家时,看到他们因病致贫,心里很不忍。陈春光在确诊恶性肿瘤后,她首先拿出一部分钱应急,并积极为其联系省里的大医院,让他得到最好的治疗。出院后的陈春光,干不了体力活,家里还欠着外债,生活压力很大,江觉迟积极上门帮助谋划产业发展,拿出资金支持他发展家禽养殖,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的人并不愿意直接得到钱,他们是愿意劳动的”,她总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帮扶的方式。
江觉迟几乎把全部个人时间都用在了做帮助困难家庭这件事上。寒冬去敬老院关爱老人,给身患重病的妇女带去生活的勇气,给缺少生活保障的孩子送去温暖的棉衣……此后每年她都是如此。
世上真的有人可以活得这样真善美,这个人就是作家江觉迟,也是书中的扎西梅朵。她在藏区行着大善和大爱,回到家乡,她不忘初心,用自己的有限力量去帮助家乡发展,就是在传承自己祖先的那种“爱与诚信”的精神,将爱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愿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对藏区孩子如此,对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是如此。在藏区十几年的支教遇到危险时,她没有放弃,在帮助家乡发展遇到困难时,她没有退缩,她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做人做事就要实事求是,说到做到,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父亲的话深深地影响着她,鼓励她不畏艰难,一路前行。(藕玉胜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