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和618将激光电视推进价格战,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打仗?
作者:综合 来源:时尚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12-13 17:20:48 评论数:
导读:猝不及防,世界视推激光电视还没热多久,杯和背后就和“价格战”、将激进促销节扯上了关系。光电格战
同在5月,先是将激进极米科技推出了激光电视皓·LUNE,并把价格拉到了万元级:10999元;接着海信发布L5和L7系列4K激光电视,光电格战其中海信80吋L5 4K激光电视的到底打仗价格也到了2万元以下。而后暴风正式推出激光无屏电视,世界视推首发优惠价11999元。杯和背后而去年小米激光电视直接击穿价格底线——米家150吋激光电视9999元。将激进
激光电视正式进入到万元时代。光电格战
来到6月,到底打仗和价格相关的事情更多,记得去年双十一,米家、长虹、极米、坚果等新老激光电视品牌纷纷打出史上最疯狂的促销牌,这场看似不计成本的赌注,客观上加速了消费者对激光电视的认知。
而今年,据说海信还将发布一款80吋的激光电视世界杯专享版,这一举动无疑会继续带动包括长虹、小米、极米等一大波同行跟进。而在马上要到来的京东618上,坚果SC 激光电视已经标成了9498的底价,米家激光投影电视继续打出9499的价格,其他厂商也纷纷送出了各种大礼品,变相降价。再加上世界杯来袭,竞争激烈程度只会有加剧。
价格大旗迎风高高飘起。
贴着AI标签,除了拼价格,激光电视厂商们还要面临什么
目前看,市场格局并未定型,价格之外,谁胜谁负其实取决于几个方面。
一、语音识别技术真的能应付激光电视的需求?
各大厂商都不约而同加上了AI技术,最亮眼的是都加上了语音识别,此前所谓的AI电视语音交互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语音直接激活命令,比如“关机”“放某某电影”。另一种是搜索式语音交互,比如“我想看鬼片”“我想看某人的电影”。这些功能运用的是经典计算中的人机交互方式,区别仅仅在于数据库的大小和反应的灵敏度。
而激光电视的语言交互则上升了一个台阶,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识别人的角度去做语音识别,比如极米AI系统新增的声纹识别功能,通过识别家庭每个成员的声音,并根据个人喜好推荐个性化内容,来实现千人千面。如果识别到这是一个儿童的声音,就会进入儿童模式。
比如海信的"VIDAA-AI”人工智能电视系统宣扬全场景语音交互,可识别33种人物关系,同时支持普通话、粤语、四川话、湖南话、上海话、闽南语六大方言识别。
他们都是希望改变过去手机APP作为交互入口或者电视遥控器的使用体验,因为语音输入是人的本能,或许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海量内容的操控。
但目前都需要面临一些现实情况。比如:
1、当前AI技术成熟度在语义理解上还算薄弱,目前多是通过关键词解答部分问题,复杂的问题以及语序更换后的表达还需时间去应对。
2、电视使用时多是多人复杂的线下场景,比如远距离、多人同时语音,出现方言、外语,或是户外等公共场景,语音交互的真实效果还待检验。
所以大家都还是一个开始,没人赢。
二、人机交互上,激光电视真的足够智能了吗?
智能电视此前的交互系统多是围绕“遥控器”设计,所谓的“千人千面”更是通过设立多个账号实现的,这实际是以用户操作的复杂化为代价的,人与电视的交互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欣喜的是,各大厂商现在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消费者这一痛点,都希望利用AI技术,让电视更懂人。
极米通过声纹识别去识别特殊家庭成员,比如儿童,(此时系统会切换到儿童模式),并宣布与百度成立AI无屏实验室。目前,极米无屏电视搭载全新的极米AI系统,这一AI系统支持人性化的多轮式引导交互,搜索视频、播放视频、查询百度百科、询问天气等等,此外,极米还将接入多家IoT平台,能与家里的其他智能设备形成互动。
海信的VIDAA-AI电视则是通过机器自主学习,借助人工智能语音(语义)和图像识别交互技术,并直接打通外卖、翻译、打车、机票预订和购物等上百种主流生活场景服务。
长虹也在自己的激光电视上展示了自己的远场语音、声纹识别技术。
这看起来都是一些积极的尝试,消费者也乐意为此买单。
目前看,AI加持下的激光电视也需要面对AI 的3个问题:
1、智能内容推荐真的智能吗?目前的智能推荐多是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观看时长来推荐,这仅仅运用的是关键词留存和数据分析的技术,与高阶AI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这样的AI电视智能推荐,并没有解决家庭不同成员想看不同节目的问题。(据说与极米采用声纹识别的做法不同,有部分厂商开始尝试加入面部识别功能来识别人)
2、AI真的懂内容吗?电视的本质仍然是内容(包括视频、音频等)。如果AI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力,是不是能在用户看一部电影时,就会告诉用户更适合的亮度、对比度和音效效果,甚至判断你是否应该开窗通风呢?这可远不止利用关键词推荐节目那么简单。
3、语音交互足够了吗?电视和人需要的是多层次完整的人机交互,语音数据仅是人类输出信息的一种方式,AI难以根据其达成立体理解。只有综合用户的肢体、表情、情绪等数据源达成整体判断,才可能真正做到“电视更懂人”。
当然有了语音,已经比之前遥控器的交互好太多了。
三、技术上,到底是为打败同行服务还是为满足用户需求服务?
更关键的是,几乎每个厂商都在说自己技术多牛X,甚至创造出一些技术概念,来“教育”消费者。去年小米发布的激光电视被媒体评价为“一款超短焦投影仪+立体声音响+小米盒子的三合一产品。”并被吐糟亮度不达标、激光电视“变”激光微投、不标配抗光幕等,而其创造的行业新词“光源亮度”也被同行和媒体疯狂吐糟(有媒体甚至提出,如果按照小米的“光源亮度”概念,“极米T1的4000ANSI流明已经达到了25000流明。”)钟波在此基础上还总结出行业“减配置、抄设计、降质量”三大套路。
但事实上,目前激光电视领域在技术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
产品类别名称混乱,围绕激光光源+短焦镜头的投影产品这个品类就有激光电视、激光影院、激光超投电视、激光投影电视等多种叫法,用户“傻傻分不清”。
性能指标描述不一致,刚说到的“光源亮度”就是一例,此外还有引入液晶屏幕亮度单位尼特作为亮度指标的。
但事实上,激光电视的色彩表现要给力,其基础仍旧是光源。目前多数激光电视采用的是单色激光,海信和极米都曾推出过双色激光电视,理论上三色激光效果最好,长虹等已推出此类产品,但因为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的发生器价格贵,加上三色激光结构复杂,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依然没有上市销售。
只是技术吹的再好,还是得回到用户层。对用户来说,评价一款激光电视好不好就看三点:1、亮度是否达到了电视屏幕的效果;2、分辨率是否可以满足日常使用;3、作为智能终端,是否足够人性化,尤其是针对大尺寸画面的画质优化是否到位,比如有无运动补偿、HDR10等。
技术不应该为打败同行,也不应该成为累赘,更加不应该用文字游戏来欺骗消费者,使得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可惜在高清电视、3D电视、互联网电视等领域这样的事情都曾发生过。
四、用户市场上,到底有没有自己的阵地?
尽管“激光电视”尚处于婴幼儿培育期,但用户群其实很清晰,简单的可以分为几类:
1、拥有大house的成功人士,他们要求大画面、品质感;
2、赶时髦的“租房一族”,他们需要大画面+便携性;
3、拥有大house自建房的乡镇人,他们是巨幕迷,但要求最经济+大画面;
4、电影迷,且具备特殊装修结构制造出来的“私家影院”,他们追求大画面+电影观感;
5、喜欢大屏幕的中老年消费者,包括视力不足的电视观众,他们希望大画面的可观赏性+健康卖点。
这样列举下来,很明显,即便同是家庭场景,每类用户群的需求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要么在产品线构筑起最齐全的产品阵容,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要么舍弃一部分用户。
目前看每个厂商的举措都不一样,比如海信,在执行全产品线策略的同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专门面向酒吧、咖啡馆,以及商务办公场所会议室等领域开启一场取代传统投影机的专项推广。另一方面,借助自身的渠道优势,海信进一步向3~5线城市以及一些乡镇渗透。极米在以家庭场景为主的情况下,也在探索更多商业场所,比如教室、KTV等,另外与其他新势力不同的是,极米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515的发布会上,钟波介绍了极米2018年全球市场拓展计划,很显然他们希望进入欧美这样更大的市场,让海外成为自己的增量市场。
而海尔孵化的小帅激光电视则从硬件设备入手,切入酒店、学校、家庭等分散的观影场景,希望抢占国内的“移动院线”市场。
这种主动避免主战场恶战,寻求差异化市场破局的玩法是在发挥自己所长,也给各自留出了时间窗口,短时间难谈胜负。
激光电视激战背后,到底是谁在打仗
所以短时间内我们并不能断定谁的赢面更大,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激光电视大战背后实际是三类公司在重新瓜分电视市场,大家都有各自的目的。
第一类是缺乏护城河的传统电视厂商。可以预见海信在80英寸到150英寸的阵容上,会继续从向上和向下两个维度进行拓展,长虹则在三色激光电视抢先布局,他们都继续利用“激光电视”抢占品牌高位,并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第二类是盯着入口的互联网巨头。百度已经和极米合作并建立AI无屏实验室,之前百度、腾讯先后入股创维极米、酷开,腾讯、京东入股TCL旗下雷鸟科技。因为以激光电视为代表的“无屏电视”类产品,一度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电视、PC、手机之外的第四屏,有可能以爆款产品为基础,打造新的硬件平台,完成影音娱乐内容的分发,成就一个新生态,互联网巨头自然不会错过。回顾新零售、共享单车等行业的发展历程,如果激光电视领域、阿里、腾讯、京东再进一步“插手”,会不会又出现被巨头收割的局面?
第三类是有“梦想”的新势力。这次,极米表示自己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一家硬件+内容平台+光学基础技术产业为核心业务的新经济公司,根据极米官方给出的数据,目前,极米“拥有超过百万终端,极米今年第一季度的内容运营增长超过288%。在光学技术上,极米已成立光学技术实验室,并获得超过400项专利。”PPTV电视也在大谈自己与苏宁的融合,并强调自己的内容优势。小米更没把自己看做一家硬件公司。讲白点,他们盯着的不只是传统电视过去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在讲一个更大的故事,如此来势汹汹,传统电视厂商稍有不慎,就可能处于被动。
当然现在三股势力剑拔弩张,不分伯仲,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短板,贴上AI的激光电视注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尤其是对于传统电视厂商而言,一旦守不住护城河,就成了对方的“诺曼底”。
同在5月,先是将激进极米科技推出了激光电视皓·LUNE,并把价格拉到了万元级:10999元;接着海信发布L5和L7系列4K激光电视,光电格战其中海信80吋L5 4K激光电视的到底打仗价格也到了2万元以下。而后暴风正式推出激光无屏电视,世界视推首发优惠价11999元。杯和背后而去年小米激光电视直接击穿价格底线——米家150吋激光电视9999元。将激进
激光电视正式进入到万元时代。光电格战
来到6月,到底打仗和价格相关的事情更多,记得去年双十一,米家、长虹、极米、坚果等新老激光电视品牌纷纷打出史上最疯狂的促销牌,这场看似不计成本的赌注,客观上加速了消费者对激光电视的认知。
而今年,据说海信还将发布一款80吋的激光电视世界杯专享版,这一举动无疑会继续带动包括长虹、小米、极米等一大波同行跟进。而在马上要到来的京东618上,坚果SC 激光电视已经标成了9498的底价,米家激光投影电视继续打出9499的价格,其他厂商也纷纷送出了各种大礼品,变相降价。再加上世界杯来袭,竞争激烈程度只会有加剧。
价格大旗迎风高高飘起。
贴着AI标签,除了拼价格,激光电视厂商们还要面临什么
目前看,市场格局并未定型,价格之外,谁胜谁负其实取决于几个方面。
一、语音识别技术真的能应付激光电视的需求?
各大厂商都不约而同加上了AI技术,最亮眼的是都加上了语音识别,此前所谓的AI电视语音交互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语音直接激活命令,比如“关机”“放某某电影”。另一种是搜索式语音交互,比如“我想看鬼片”“我想看某人的电影”。这些功能运用的是经典计算中的人机交互方式,区别仅仅在于数据库的大小和反应的灵敏度。
而激光电视的语言交互则上升了一个台阶,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识别人的角度去做语音识别,比如极米AI系统新增的声纹识别功能,通过识别家庭每个成员的声音,并根据个人喜好推荐个性化内容,来实现千人千面。如果识别到这是一个儿童的声音,就会进入儿童模式。
比如海信的"VIDAA-AI”人工智能电视系统宣扬全场景语音交互,可识别33种人物关系,同时支持普通话、粤语、四川话、湖南话、上海话、闽南语六大方言识别。
他们都是希望改变过去手机APP作为交互入口或者电视遥控器的使用体验,因为语音输入是人的本能,或许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海量内容的操控。
但目前都需要面临一些现实情况。比如:
1、当前AI技术成熟度在语义理解上还算薄弱,目前多是通过关键词解答部分问题,复杂的问题以及语序更换后的表达还需时间去应对。
2、电视使用时多是多人复杂的线下场景,比如远距离、多人同时语音,出现方言、外语,或是户外等公共场景,语音交互的真实效果还待检验。
所以大家都还是一个开始,没人赢。
二、人机交互上,激光电视真的足够智能了吗?
智能电视此前的交互系统多是围绕“遥控器”设计,所谓的“千人千面”更是通过设立多个账号实现的,这实际是以用户操作的复杂化为代价的,人与电视的交互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欣喜的是,各大厂商现在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消费者这一痛点,都希望利用AI技术,让电视更懂人。
极米通过声纹识别去识别特殊家庭成员,比如儿童,(此时系统会切换到儿童模式),并宣布与百度成立AI无屏实验室。目前,极米无屏电视搭载全新的极米AI系统,这一AI系统支持人性化的多轮式引导交互,搜索视频、播放视频、查询百度百科、询问天气等等,此外,极米还将接入多家IoT平台,能与家里的其他智能设备形成互动。
海信的VIDAA-AI电视则是通过机器自主学习,借助人工智能语音(语义)和图像识别交互技术,并直接打通外卖、翻译、打车、机票预订和购物等上百种主流生活场景服务。
长虹也在自己的激光电视上展示了自己的远场语音、声纹识别技术。
这看起来都是一些积极的尝试,消费者也乐意为此买单。
目前看,AI加持下的激光电视也需要面对AI 的3个问题:
1、智能内容推荐真的智能吗?目前的智能推荐多是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观看时长来推荐,这仅仅运用的是关键词留存和数据分析的技术,与高阶AI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这样的AI电视智能推荐,并没有解决家庭不同成员想看不同节目的问题。(据说与极米采用声纹识别的做法不同,有部分厂商开始尝试加入面部识别功能来识别人)
2、AI真的懂内容吗?电视的本质仍然是内容(包括视频、音频等)。如果AI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力,是不是能在用户看一部电影时,就会告诉用户更适合的亮度、对比度和音效效果,甚至判断你是否应该开窗通风呢?这可远不止利用关键词推荐节目那么简单。
3、语音交互足够了吗?电视和人需要的是多层次完整的人机交互,语音数据仅是人类输出信息的一种方式,AI难以根据其达成立体理解。只有综合用户的肢体、表情、情绪等数据源达成整体判断,才可能真正做到“电视更懂人”。
当然有了语音,已经比之前遥控器的交互好太多了。
三、技术上,到底是为打败同行服务还是为满足用户需求服务?
更关键的是,几乎每个厂商都在说自己技术多牛X,甚至创造出一些技术概念,来“教育”消费者。去年小米发布的激光电视被媒体评价为“一款超短焦投影仪+立体声音响+小米盒子的三合一产品。”并被吐糟亮度不达标、激光电视“变”激光微投、不标配抗光幕等,而其创造的行业新词“光源亮度”也被同行和媒体疯狂吐糟(有媒体甚至提出,如果按照小米的“光源亮度”概念,“极米T1的4000ANSI流明已经达到了25000流明。”)钟波在此基础上还总结出行业“减配置、抄设计、降质量”三大套路。
但事实上,目前激光电视领域在技术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
产品类别名称混乱,围绕激光光源+短焦镜头的投影产品这个品类就有激光电视、激光影院、激光超投电视、激光投影电视等多种叫法,用户“傻傻分不清”。
性能指标描述不一致,刚说到的“光源亮度”就是一例,此外还有引入液晶屏幕亮度单位尼特作为亮度指标的。
但事实上,激光电视的色彩表现要给力,其基础仍旧是光源。目前多数激光电视采用的是单色激光,海信和极米都曾推出过双色激光电视,理论上三色激光效果最好,长虹等已推出此类产品,但因为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的发生器价格贵,加上三色激光结构复杂,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依然没有上市销售。
只是技术吹的再好,还是得回到用户层。对用户来说,评价一款激光电视好不好就看三点:1、亮度是否达到了电视屏幕的效果;2、分辨率是否可以满足日常使用;3、作为智能终端,是否足够人性化,尤其是针对大尺寸画面的画质优化是否到位,比如有无运动补偿、HDR10等。
技术不应该为打败同行,也不应该成为累赘,更加不应该用文字游戏来欺骗消费者,使得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可惜在高清电视、3D电视、互联网电视等领域这样的事情都曾发生过。
四、用户市场上,到底有没有自己的阵地?
尽管“激光电视”尚处于婴幼儿培育期,但用户群其实很清晰,简单的可以分为几类:
1、拥有大house的成功人士,他们要求大画面、品质感;
2、赶时髦的“租房一族”,他们需要大画面+便携性;
3、拥有大house自建房的乡镇人,他们是巨幕迷,但要求最经济+大画面;
4、电影迷,且具备特殊装修结构制造出来的“私家影院”,他们追求大画面+电影观感;
5、喜欢大屏幕的中老年消费者,包括视力不足的电视观众,他们希望大画面的可观赏性+健康卖点。
这样列举下来,很明显,即便同是家庭场景,每类用户群的需求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要么在产品线构筑起最齐全的产品阵容,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要么舍弃一部分用户。
目前看每个厂商的举措都不一样,比如海信,在执行全产品线策略的同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专门面向酒吧、咖啡馆,以及商务办公场所会议室等领域开启一场取代传统投影机的专项推广。另一方面,借助自身的渠道优势,海信进一步向3~5线城市以及一些乡镇渗透。极米在以家庭场景为主的情况下,也在探索更多商业场所,比如教室、KTV等,另外与其他新势力不同的是,极米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515的发布会上,钟波介绍了极米2018年全球市场拓展计划,很显然他们希望进入欧美这样更大的市场,让海外成为自己的增量市场。
而海尔孵化的小帅激光电视则从硬件设备入手,切入酒店、学校、家庭等分散的观影场景,希望抢占国内的“移动院线”市场。
这种主动避免主战场恶战,寻求差异化市场破局的玩法是在发挥自己所长,也给各自留出了时间窗口,短时间难谈胜负。
激光电视激战背后,到底是谁在打仗
所以短时间内我们并不能断定谁的赢面更大,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激光电视大战背后实际是三类公司在重新瓜分电视市场,大家都有各自的目的。
第一类是缺乏护城河的传统电视厂商。可以预见海信在80英寸到150英寸的阵容上,会继续从向上和向下两个维度进行拓展,长虹则在三色激光电视抢先布局,他们都继续利用“激光电视”抢占品牌高位,并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第二类是盯着入口的互联网巨头。百度已经和极米合作并建立AI无屏实验室,之前百度、腾讯先后入股创维极米、酷开,腾讯、京东入股TCL旗下雷鸟科技。因为以激光电视为代表的“无屏电视”类产品,一度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电视、PC、手机之外的第四屏,有可能以爆款产品为基础,打造新的硬件平台,完成影音娱乐内容的分发,成就一个新生态,互联网巨头自然不会错过。回顾新零售、共享单车等行业的发展历程,如果激光电视领域、阿里、腾讯、京东再进一步“插手”,会不会又出现被巨头收割的局面?
第三类是有“梦想”的新势力。这次,极米表示自己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一家硬件+内容平台+光学基础技术产业为核心业务的新经济公司,根据极米官方给出的数据,目前,极米“拥有超过百万终端,极米今年第一季度的内容运营增长超过288%。在光学技术上,极米已成立光学技术实验室,并获得超过400项专利。”PPTV电视也在大谈自己与苏宁的融合,并强调自己的内容优势。小米更没把自己看做一家硬件公司。讲白点,他们盯着的不只是传统电视过去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在讲一个更大的故事,如此来势汹汹,传统电视厂商稍有不慎,就可能处于被动。
当然现在三股势力剑拔弩张,不分伯仲,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短板,贴上AI的激光电视注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尤其是对于传统电视厂商而言,一旦守不住护城河,就成了对方的“诺曼底”。